“織為云外秋雁行,染作江南春水色。”
白居易筆下描摹的紡織匠心、精美工業,正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生動延續著。澤帖爾——這種承載著民族文化交融記憶的傳統技藝,如今在乃東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(以下簡稱 “嘩嘰合作社”)煥發生機,成為非遺傳承與民生改善的重要紐帶。
近日,記者團走進嘩嘰合作社。木質織機的運轉聲此起彼伏,匠人們專注打理絨毛、精準操控織梭的身影,直觀呈現出傳統紡織技藝的當代傳承樣貌,更讓人真切感受到民族特色產業增進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。

圖為在乃東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的廠房中,員工正在編織 攝影:張藝彤
澤帖爾的傳承史,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縮影。公元641年,文成公主進藏時將中原紡織技藝帶入吐蕃,澤帖爾這一西藏山南市澤當鎮獨有的絨毛嘩嘰產品隨之誕生,承載起1300余年的文化記憶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澤帖爾曾因工藝繁復瀕臨失傳。如今,以專業生產澤帖爾為核心,集設計生產、加工銷售、工藝傳承、扶難助困于一體的嘩嘰合作社,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國家政策扶持下,已成為帶動群眾就業、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,百名匠人用手藝讓這門古老技藝煥發新生。

圖為合作社員工在做精美刺繡,編織這條刺繡圍巾需耗費一個月之久 攝影:張藝彤
西藏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、嘩嘰合作社負責人巴桑,是澤帖爾搶救與傳承的關鍵推動者。巴桑坦言創業之初的艱辛:“2008年合作社成立時只有7人,老藝人陸續離世,手藝面臨斷代風險。為搶救嘩嘰編織技藝,我把多年畫唐卡積攢的30萬元全部投入進去。”耗時兩年,他培養起首批技術骨干,終于在2010年將澤帖爾推向市場。在技藝斷代的懸崖邊,巴桑用個人堅守架起了從“老藝人”到“新匠人”的橋梁,用心血護住了傳統手工藝傳承之根脈。這也正是許多瀕危非遺得以“活”下來的關鍵:沒有這樣的“守護者”,再精美的技藝也可能湮沒在時光里,再深厚的文化也難有接續的力量。

圖為巴桑向記者講述合作社的發展歷程 攝影:張藝彤
澤帖爾的重生,更離不開黨和政府的精準扶持。巴桑多次強調:“技藝能搶救成功,絕非我一人之功。合作社最困難時,是政府及時伸出援手。”據其回憶,當時合作社因資金短缺瀕臨停擺,政府了解情況后迅速撥付幫扶資金,正是依靠這筆支持,他帶領老藝人完整復原了嘩嘰編織流程,讓瀕危技藝得以留存。如今,合作社成員已從7人發展到127人,其中不少是曾經的脫貧攻堅建檔立卡戶,非遺傳承與民生改善實現了同步推進。

圖為合作社員工在工作 攝影:張藝彤
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引下,嘩嘰合作社成為帶動就業、幫扶困難群體的重要平臺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乃東區整合各類支持資金2552萬元,為合作社建設標準化廠房、更新生產設備。巴桑始終將幫扶困難群眾放在首位,不僅優先招聘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殘疾人,還會上門走訪了解家庭實際情況,確保崗位精準對接需求。“嘩嘰編織至少需要6個月學習期,雖然比唐卡3年的學習周期短,但同樣需要耐心鉆研。”巴桑介紹,目前合作社成員平均月薪約3800元,17名技術工人月薪可達7000至8000元,全員繳納五險一金,累計投入134萬元用于困難群體幫扶,真正讓民族產業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穩定依靠。

圖為合作社的手工藝紡織產品 攝影:張藝彤
傳承與創新并行,是澤帖爾持續發展的關鍵。巴桑向記者介紹說:“合作社與北京服裝學院合作,將祥云、雪山等傳統紋樣融入現代設計,推動澤帖爾從傳統氆氌產品向時尚服飾升級。”此外,“合作社在尼泊爾以及拉薩、昌都、成都、西寧、甘南、香格里拉等地都設立了直銷店,還通過電商渠道,在京東等線上平臺建立銷售網絡,實現了快速發展。”

圖為合作社員工在展示“刷毛”工藝 攝影:張藝彤
不過,和當下許多非遺項目一樣,澤帖爾在前行中也面臨著共性挑戰。一方面,傳統工藝對熟練度要求高、學習周期長,年輕群體對技藝傳承的耐心和意愿不足,導致人才招引與留存難度較大;另一方面,線上銷售雖已起步,但運營經驗、推廣力度仍有欠缺,市場覆蓋面還有不小的拓展空間。
面對這些挑戰,合作社沒有被動等待,而是以積極姿態探索破局路徑:不僅專門開設技能培訓班,面向社會免費開展紡織技術就業培訓,還計劃嘗試通過短視頻平臺,直觀展示織機運轉等工藝流程,讓傳統技藝以更生動、更帖近大眾的方式傳播,在與數字傳播的融合中拉近與年輕群體的距離。這種直面問題、主動求變的實踐,不僅為澤帖爾的長遠發展筑牢了根基,更為其他非遺項目破解傳承難題、實現活態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。只要始終錨定傳承核心、緊跟創新方向,古老技藝也能在新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生長空間。

圖為合作社員工在工作 攝影:張藝彤
澤帖爾的發展歷程,既是傳統技藝活態傳承的生動案例,也是民族地區依托特色產業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縮影。未來,隨著人才培育機制的完善、市場渠道的拓展,不僅澤帖爾將在傳承文化根脈、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,更會有無數像澤帖爾這樣的民族文化符號,在保護與創新中喚醒文化記憶、激活經濟活力,成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。(中國西藏網 實習記者/張藝彤 記者/姚浩然 楊眉笑 周晴晴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