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中旬,西藏綠電交易首次突破1億千瓦時。作為全國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最高的地區,西藏加快構建與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銜接機制,2024年“藏電外送”至14省市,不僅為受電地區減排二氧化碳137萬噸,也為西藏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增收途徑和就業機會。
這是邊疆優勢資源依托全國大電網統一調節和大市場資源配置,實現共享互濟,完成從資源到資產轉化的生動實踐,也是全國各地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縮影。2025年7月1日,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,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,基本要求是“五統一、一開放”,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、統一市場基礎設施、統一政府行為尺度、統一市場監管執法、統一要素資源市場,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。這為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,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了根本遵循,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,也必將讓民生福祉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續。
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,讓資源流動對接民生期盼。破解“物不暢流”的地理桎梏,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成為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抓手。作為京冀首條跨省域軌道交通線路,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建成通車后,燕郊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將僅需9分鐘,將大幅提升跨省通勤群眾的出行效率。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增強,連接“斷點”、打通“堵點”,人流、車流、貨物流更加便捷高效。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——天山勝利隧道已實現8座豎井全部貫通,天山勝利隧道通車后,穿越天山的運輸時間將大幅縮短,九洲恒昌物流企業的年物流成本即可減少7000萬元。這一設施聯通不僅激活了南疆礦產資源的供給潛力,更構建起西北邊疆與內陸市場的高效貨運通道,讓資源直達工業生產一線,人們生產成果互惠互利,收入更加有保障。
以統一的制度規則筑基統一大市場,讓生產生活更加公平便利。統一大市場會打破“規則壁壘”,保障經營主體依法在公平環境中蓬勃生長。全國首個跨省域的房建項目——方廳水院,是由滬蘇浙三地創新審批制度,探索一體化審批,實現“一張施工證干到底”,讓項目得以順利實施。規則的統一不僅優化了營商環境,也直接提升了民眾的消費體驗與民生獲得感。如今,我國醫療保障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,醫保碼、移動支付等服務全面應用,實現了從來回跑腿到指尖輕點的變化。數據顯示,2025年1月至7月,京津冀三地異地就醫總人次1501.39萬人次,減少群眾墊資113.12億元。這些數字背后,就是參保人的真實受益。
架起國內外市場聯動橋梁,讓協同效能直抵民生末梢,生活更加豐富多彩。廣東湛江“并行港”物流模式打破了傳統港口的邊界限制,還創新推出“并行港+啟運港退稅”“并行港+西部陸海新通道”政策,使西部地區特色商品出海綜合物流成本降低25%,退稅時效從20天壓縮至3天,企業活力與民生實惠同步提升。曾經以做外貿為主的江蘇千里馬襪業取得“三同”(同線同標同質)認證,跨越國內市場的準入門檻與信任壁壘,迅速鋪開線上線下渠道網絡,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,推動了企業淡季開機率達80%,也讓消費者享受到優質供給。從“江海一港通”實現“家門口出海”,到電商平臺助力外貿優品轉內銷,內外市場的深度融合,既讓國貨品質對接全球標準,也讓全球好物走進尋常生活,在供需適配中繪就美好生活圖景。
從西藏的清潔能源到長三角的外貿產品,從邊疆跨境包裹到鄉村生鮮速遞,我們可以看到,全國統一大市場帶來的,不只是商品流通的加速、消費選擇的豐富,更是人民增收的“新門路”、生活的“新質感”。可以預見,隨著相關制度不斷完善,基礎設施高效互聯互通,經濟循環將更加通達無阻,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不斷夯實,中國經濟的底氣更足。(中國西藏網 文/王茜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