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西藏網訊 在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們交流的過程中,駱明飛得知,西藏的漁業沒有實現產業化,但是西藏的許多地方,如林芝,是希望發展漁業的。于是,他萌生了一個想法:能不能利用在珠海積累的經驗到西藏去推動高原漁業發展呢?
駱明飛是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現代漁業研究所副所長,水產養殖高級工程師。帶著這樣的想法,2022年,他報名成為廣東省第十批援藏干部的一員,到西藏擔任林芝農墾嘎瑪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。如今援藏期滿回到珠海的駱明飛回想起三年的援藏時光時說,讓高原漁業在林芝實現了“從0到1”的突破,是他最引以為豪的事情。

圖為駱明飛(右)帶徒弟尼瑪旺堆學習如何科學觀察魚苗的繁育過程 受訪者供圖
初到高原,這里的一切都讓駱明飛感到新奇:他第一次爬上雪山,藍天白云讓他感到震撼;他第一次接觸到當地的藏族群眾,他們熱情淳樸。但很快,駱明飛也感受到了新的環境給他工作帶來的挑戰:西藏產業基礎薄弱,生態環境脆弱,氣候條件和內地有較大差別,之前在珠海一些成熟的經驗做法無法直接復制到這里。想要在這里發展漁業產業,需要做到因地制宜,更加深刻地了解西藏的條件。
駱明飛說:“要先做學生,再做先生。要盡可能多地去了解西藏,把一些短板轉化成發展的優勢。既要發揚老西藏精神,又要發揚特區精神,因地制宜地把珠海的經驗技術理念融入到西藏發展中來,推進西藏的漁業發展。”他們用了半年的時間調研,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的養殖品種和可復制、易推廣的漁業養殖模式,讓鮮活的魚蝦出現在當地群眾的餐桌上。

圖為駱明飛(左一)為林芝一中學生科普高原漁業知識 受訪者供圖
在他們的努力下,不僅為當地帶來了一個新產業,也在當地留下了一批帶不走的養殖人才。看著那些從當初魚苗、蝦苗都分不清的門外漢,如今成長為這個產業發展的土專家、技術骨干,駱明飛感到很欣慰。他說,這些當地的技術人才必將成為這個產業的星星之火,為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。
援藏臨近結束時,駱明飛寫了一首小詩,詩中寫道:“三載援藏行,一生高原情。使命扛肩上,歲月鑒初心。”三年時間轉瞬即逝,但是足夠讓駱明飛這個土生土長的沿海人成為一個“西藏人”。在林芝工作時,他很喜歡吃當地的藏面,隔三差五都要去農場對面的藏餐館吃上一頓。駱明飛親眼見到、親身感受到了如今西藏的飛速發展,他說,援藏工作隊一批接著一批,援藏干部一茬接著一茬,相信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,西藏的明天會更加美好。(中國西藏網 記者/馮重霖 德吉卓瑪)
版權聲明:凡注明“來源:中國西藏網”或“中國西藏網文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歸高原(北京)文化傳播有限公司。任何媒體轉載、摘編、引用,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,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